1核心提示

那些年,被影视剧“妖魔化”的记者们

2发布时间

时间:2020-04-20   浏览458
发布人:扬子晚报网

3资讯详情

 

用一句老话说,“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记者≠“交际花”

她个人对于记者本身的印象就差别很大,“主流媒体的记者比较端庄严肃;文化板块的记者比较渊博,有文人气质;但是很多自媒体营销号的记者,就比较势利,报道时会有失偏颇。”

可惜的是,真实场景很少出现在影视剧中,记者的绯闻和传奇才是编剧的最爱。

还坚持在媒体岗位上的记者,也根本没有时间逛街泡吧,乱搞男女关系。《2016记者调查报告》显示,接近一半的媒体从业人员表示自己经常熬夜加班,每天的睡眠时间少于 6 个小时,很多记者的身体状况都处于“亚健康”状态。

很多人会把记者与“尖刻、狡诈、咄咄逼人”联系在一起,甚至分不清记者与“狗仔”的区别。一句“防火防盗防记者”,经常被挂在嘴边。

《欢乐颂》中安迪的事件同理,如果一家报纸每天刊登的新闻,都是公司中层领导和下属的撕逼事件,那说明这家报纸离倒闭已经不远了。

电视剧《安家》中,有人把房产中介店长房似锦与母亲争吵的画面放到了网上。第二天,中介门店门口就围堵了一堆记者。《欢乐颂》中,安迪因对员工的工作要求太高导致其昏迷。第二天,一群记者就包围了公司,消息也已经见报。

记者和很多职业一样,是很普通的一群人。只不过他们的工具,是一双脚、一支笔、一台电脑和一架相机,他们代公众去记录,为公众去还原。他们虽然不如影视剧中那样神通广大,光鲜亮丽,但他们的心中始终有一份沉甸甸的使命。

20年过去了,虽然违背新闻道德的案例屡有发生,但大部分记者仍是黑暗中那个点着火把的人。

记者≠侦探

记者≠“照相机+围追堵截”

事实上,这种琐碎的家庭和公司内部纠纷,很少会成为新闻素材。

(这是特别策划“刺猬关键词——刻板偏见”系列的第八篇文章)

然而,编剧还是喜欢用外在表现去刻画记者职业特征,让他们成为“脸谱化”的剧情推动器。

编辑 | 石灿

第一集中,《申报》记者何书桓和杜飞因为拍了几张秦五爷的照片,遭到秦五爷手下追赶。不过,多名保镖都不是二人的对手,反而被他们打得落花流水。整场追逐戏,惊险程度直逼警匪片。

图片来源:豆瓣电影

《美女也愁嫁》中,杂志社头牌记者沈恬肤白貌美,年薪50万,经常游走在商贾名流之中,有众多的追求者;《北京爱情故事》中的杂志编辑杨紫曦一身名牌,经常出入各大高消费娱乐场所;《钢铁侠》中的美女记者莱丝莉·比伯,还因采访与富豪托尼·斯塔克发生了一夜情。

调查记者每月拿着5000块,全国各地要追查真相,常常被赶出门,偶尔被追打。

受困于交稿时间,大部分编剧没有时间进行实地调研,只能从网络资料中抓取最戏剧化的部分,填充到情节当中。

编剧荷小姐认为,如果记者在剧中只是一个道具人物,用来侧面反映主人公尴尬境地的,那么就只会安排这种动作。这说明很多剧作者的思维僵化,不愿意突破既定的创作模式和浅显认知。

图片来源:中国网

媒体的经营压力是压倒记者的最后一根稻草。

2019年年末,刺猬公社曾发布一项面向300名科技、财经、文娱等不同领域的媒体工作者的投票,在投票中,外卖、奶茶、打车软件是最受他们欢迎的手机App。

但现实生活中,能够亲身接触打黑除恶、调查暗访的记者人数极少,资质一般还需要严格审核。

原因是,这部公关行业剧中充斥着大量脱离现实的剧情,比如训斥客户、个人英雄主义、“强行降智”等。公关行业普遍认为,这是对中国公关人的冒犯。

扎心的是,记者绝非是高收入群体。

在《记者形象塑造》的调查中,影视剧中记者的总体形象为年轻、单身、女记者多于男记者。72%的女记者被描述为漂亮,还有4名男记者被描述为帅气。

作者 | 周矗

在这个比拼时效性的时代,遇到以人为核心的突发事件,去当事人住址粗暴地围追堵截不但效率极低,而且还会有公共场所采访受限的风险。

结果显示,照相机成为记者最常携带的工具(28 次),其余依次是纸和笔(5 次)、摄像机(3 次)、录 音机(3 次)、话筒(2 次)。

55.1%的公众对记者的印象是“收入高”。

曾经有段子调侃:

人们对于记者的以上印象,很多来自于影视作品。剧中的记者大多是强功能性角色,从而难以避免地走入编剧的有限认知中,被“脸谱化”或是“妖魔化”。

真实记者的一天,其实是有些枯燥、繁琐的。从找选题、报选题,到开会、采访、写稿/编片,他们会一直拿着手机,游走在电脑与采访地点之间。他们大多数并不是一身功夫,也没有时间进行权色交易,他们只是众多社畜中的一员。

《华盛顿邮报》的PostTV曾公开吐槽,现实中政治记者只会成群结队追赶着政要“跑新闻”,根本没有“见缝插针”的机会。网络杂志Slate作者艾丽莎·罗森伯格也认为,这部电视剧“荒谬地侮辱了那些每天在华盛顿从事严肃政策和政治报道的女性”。

他们把镜头和笔尖对准所有人,但唯独没有自己,影视剧或许是公众认识他们的唯一渠道。

图片来源:问剧网

在《完美关系》记者医院围堵的场景中,六位记者中有四个人举着照相机,360度围着当事人拍照,只有两位记者举着录音笔。

图片来源:豆瓣电影

时尚记者每月拿着7000块,流着哈喇子说着年薪百万以上的人怎么吃穿玩乐;

图片来源:豆瓣电影

比如,记者并不是全能的,他们会所属不同的门类和地域,如社会、财经、科技等等,俗称“跑口”。他们一般很难突破门类和区域限制,做跨口线的报道。

电视剧《独家披露》导演高希希在接受潇湘晨报采访时,直白承认剧里的记者形象有一些不符合现实。

发现真相、传达真相的记者,与警察、侦探类似,都是容易出好故事的职业。很多编剧为了增加看点,会让记者强行参与到危险事件中,把他们“神化”成侦探或间谍。

气愤的儿子怒斥记者对患者不关怀、不尊重,还差点要打人。通晓媒体业务的公关公司合伙人斯黛拉出面,才把这些如牛虻般的记者摆平。

“悬浮”,一直是国产职业剧的通病。有评论说,国产剧最不敢碰的职业可能是记者,因为这个群体会用笔头把它“淹没”。

记者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报道与公众利益相关的事情上。不是所有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能变成新闻素材。

正常情况下,记者会先通过线上渠道与当事人联系,取得当事人同意后再进行实地采访。

内容产业报道第一新媒体@刺猬公社

END

互动:谁是你印象最深刻的记者形象?

这样的记者角色成了很多剧情的过场。他们当中,有的会拿着话筒,对新闻当事人进行疯狂盘问;有的会站在新闻发生地,举着话筒进行新闻播报;还有的会拿着相机,对着新闻当事人一顿暴拍。

(文中荷小姐为化名)

有事就上,人人喊打"的记者形象,是国产影视剧中的“标配”。

不过,“照相机+实地围堵"真的不是记者的常用工作方式。

4大家还在看:

0.0022 second(s),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