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核心提示

内塔尼亚胡致信马克龙下“最后通牒”,不满法国将承认巴勒斯坦国,本雅明·内塔尼亚胡,埃马纽埃尔·马克龙,法方回击

2发布时间

时间:2025-09-25   浏览134
发布人:apache,error

3资讯详情

 

联盟党内,保守派坚持强硬亲以立场。被寄予厚望的经济部长赖歇最近在小圈子呼吁,更紧密地站在以方一边。相较而言,社民党对以态度更为细致、平衡,既承认历史道义,又实践“批判性团结”,且不回避不同立场的复杂性。

此前,当时的联邦德国(西德)已根据1952年签署的《卢森堡协定》向以色列支付了巨额赔款,随后还有极为优厚的贷款和技术援助,1960年后又一直暗中向以色列提供武器支持。时任联邦德国总理艾哈德认为,同以色列建交是必要的一步。以色列总理埃什科尔也表示,以色列无法承受与西欧最重要经济伙伴长期没有外交关系的后果,建立关系也能更好地动员德国在联合国明里暗里给予最大支持。1965年3月,联邦德国宣布与以色列建立正式外交关系,此后一直给予以色列坚定支持。

【环球网报道】综合法新社等媒体20日报道,法国总统马克龙计划下个月承认巴勒斯坦国,招致以色列不满,以总理内塔尼亚胡致信马克龙,指责法方举动助长“反犹主义”,法国总统府随后予以回击。

法国总统府19日称,内塔尼亚胡的指控“卑鄙”且“错误”,现在是需要“严肃认真、负起责任”的时候,而非进行“操弄”之时。

近来,国际社会对以色列压力持续升级。欧盟以外,就连一向被视为以色列盟友的美国政府也都承认,加沙地带存在“真正的饥荒”。加拿大也打算在9月举行的第80届联合国大会上承认巴勒斯坦国。

在7月31日启程访问以色列前,瓦德富尔最重要的目标就已公布。除了实现加沙停火,推进人道主义援助,针对“以色列总有些政客说要吞并约旦河西岸”,瓦德富尔明确表示,这“肯定不行,不符合国际法”。但瓦德富尔访问还未结束,以方已接连放话,要“完全控制”加沙城。

2025年6月,社民党在党代会上就加沙问题达成决议,并正式敦促政府不要阻碍欧盟暂停《欧盟-以色列联系国协议》。

乐施会巴勒斯坦地区负责人毫不掩饰自己对欧盟行动迟缓且无力的失望,称“欧盟连最小步骤都无法达成一致”,“在面对如此巨大苦难时简直是个笑话”。

荷兰议会中断夏季休会,专门召开紧急会议。两名内塔尼亚胡内阁成员被禁止入境,荷兰也成为继瑞典后第二个对以部长实施制裁的欧盟国家。荷兰还计划倡导暂停欧以协议的贸易章节。荷兰外交大臣费尔德坎普直言,这是因为“布鲁塞尔进展缓慢”。

此前,德国对以色列军事行动的批评仅停留在口头上。随着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多国采取实际行动,德以和欧以关系都走出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一步。

2024年春,社民党党魁克林拜尔发表了“全球南北之新思考”演讲,包含部分对全球南方视角的认可。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指出,以色列有权自卫,但这必须伴随着遵守国际法和确保在加沙采取的行动具有相称性的责任,而他本人对此存“重大怀疑”。

纠结

这样说的时候,瓦德富尔没有提及柏林政治里的裂痕。

裂痕

当地时间8月1日,德国外交部长瓦德富尔(中)访问以色列泰贝赫市

对于以色列在加沙的政策选择和做法,瓦德富尔措辞强硬,但仍然秉持保守派的亲以立场。他批评加沙人道主义危机“是完全无法忍受的状况”,甚至警告以方,继续这样会被国际社会孤立。他还提到了欧盟关于制裁的讨论以及所有准备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国家。但另一方面,他又明确表示,从德国的角度,承认巴勒斯坦国要到最后一步。

出于对二战时期纳粹对犹太人的系统性屠杀的忏悔心态,自两国建交以来,对以政策在德国外交里一直处于特殊优先级。2023年秋哈马斯发动突袭,时任德国总理朔尔茨在议会发表演讲:“此时此刻,德国只有一个位置,那就是站在以色列一边。”

基民盟高层元老朔伊布勒2018年在联邦议会的演讲中称,德国对以色列的责任不可动摇。而社民党前领导人、前外长加布里尔曾在社交媒体上发帖,用“种族隔离政权”来形容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的政策。他强调既要支持以色列,但也必须明确指出西岸定居点等弊端。

对于瓦德富尔的此次以色列之行,陪同他出访的社民党高层领导人穆勒明确表示对以色列政府的对话态度感到“非常失望”。和出访前德国总理默茨所期待的积极结果相反,穆勒并不认为眼下内塔尼亚胡愿意在停火、推动人道主义援助及拆除约旦河西岸非法定居点方面采取相应的积极动作。

自2023年10月新一轮巴以冲突开始以来,欧盟一直难以发挥实质性影响。然而,如果德国决定不再对欧盟暂停《欧盟-以色列联系国协议》加以阻挠,欧盟就可以解锁迄今为止最强硬措施。“德国稍微调整其立场,就将具有决定性意义。”一位要求匿名的欧盟外交官明确表示。

这样的公开叫板,并非社民党的首次。

今年5月底,默茨在接受西德广播电视台采访结束时称,“坦率说,以军目前在加沙地带所做的事我无法理解”,这样“严重影响平民”的行为已不能用“打击哈马斯恐怖主义”来解释了。现场掌声雷动。

但以色列安全内阁会议结束后,有人问德国会不会改变对以政策,停止武器供应,暂停欧以协议,默茨的回答依然是:保留“采取此类措施”的权利,一切要等瓦德富尔去过以色列后再说。此时,默茨依然留足了回旋余地。

转变即将到来前,在德国和欧洲的讨论都充满了情绪,让很多人回想起1965年德以建交时的场景。首任德国驻以色列大使鲍尔斯抵达特拉维夫时,不少大屠杀幸存者打出“我们没有忘记”“以色列不要德国外交官”的标语,有议员甚至痛斥德国是“谋杀犯的国家”。鲍尔斯曾是纳粹国防军的军官,但没有证据表明他杀过人。

此外,西班牙、爱尔兰、挪威和斯洛文尼亚已率先承认巴勒斯坦国,更别提更早的一众东欧国家及瑞典。对加沙战争作出协调回应的压力日增,欧盟共识也进一步分裂。欧委会副主席里贝拉在一次采访中打破沉默,表示“几个月来几乎每周”都在敦促冯德莱恩采取更强硬立场。这一切对力要履行欧洲“领导角色”的德国都是指责。

4大家还在看:

0.0020 second(s), 6 Queries